2003年,欲創“百億力帆,百年力帆”的尹明善經常召集力帆的智囊團研究下一步如何發展。因為摩托車工業會受“一個國家人均GDP超過1200美元,摩托車銷量就會逐漸變小”經濟規律的局限。為了找到企業發展的新起點,力帆集團曾經做過很多嘗試,足球、房地產、傳媒等等,但尹明善最終敲定,力帆集團的下一步目標,是進入當時競爭已經十分激烈的汽車行業。
2003年8月,力帆收購了重慶專用汽車制造廠80%的股份(后增持到95%),并將企業名稱改為重慶力帆汽車有限公司,產品商標由“北泉牌”改為“力帆牌”。
接下來,力帆便開始在重慶建設轎車生產基地,其所有廠房及生產線均由長春九院(曾為一汽-大眾奧迪提供服務)設計,設備采購來自世界各地。
從摩托車一步跨到汽車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辦理“準生證”——由于當時的產業政策限制,力帆不僅需要在3年內實現投資20億元以上,還必須建立自己的研發機構并實現5億元以上的研發投入,才能進入國家汽車生產目錄。
2005年9月,尹明善的“造車夢”迎來轉機——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“要重視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”。一向以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來爭取資源、占領市場的力帆,最終獲得國家發改委將其列入轎車生產目錄的批文。
但是從“兩輪”變“四輪”,絕非加兩個輪胎、兩排“沙發”這般容易,而是從技術研發、生產組織、品牌塑造、供應鏈管理等方面的全面創新。
“我們的研發隊伍不像大廠商那么齊全,在開發新車型過程中,技術問題讓我們寢食難安。”尹明善說,力帆造車之初確實鬧了不少笑話,如后排沙發非標準化設計導致乘客上下車不方便、儀表燈光倒映在擋風玻璃上造成安全隱患,甚至因設計誤差導致連方向盤和駕駛座椅都沒對齊、需要駕駛員斜著身子開車等。
最為慘痛的教訓,要屬力帆第一款車型因存在技術缺陷被迫推遲3個月上市,致使企業每天直接損失超過30萬元。為攻堅克難,上至企業高管、下至基層員工,工作時間都變成了每周7天、每天24個小時。
據力帆轎車生產項目的相關負責人介紹,當時僅車門可靠性測試力帆就做了20萬次,相當于以每天開門30次的頻率持續了18年,為此前后摔壞了4臺車,摔壞的門鎖更是不計其數,“一般新車試驗只需要6、7輛車,但我們一下子就拿出100輛車來測試,目的就是要造出經得起市場考驗的產品。”
通過不斷研發和技術突破,力帆終于攻克層層阻礙其發展的技術壁壘。2005年3月23日,在德國國際汽車展上,第一代力帆520揭開神秘面紗,并于2006年1月成功上市。
上市后力帆520迅速獲得市場認可,先后榮膺2006年中國國民最喜愛的自主品牌車型、2006年中高級轎車最佳動力獎等殊榮。
此后,在尹明善的帶領下,力帆相繼推出了微型汽車、客車、卡車、工程車等5個序列,集團年產值翻了兩番,達到200億,尹明善被稱為“繼李書福之后的第二個汽車狂人”。
2006年1月,國家公布的“中國100最具價值馳名商標”排行榜上,“力帆LIFAN”商標價值高達21.333億元,排名第78位,在汽車行業排名第六。力帆國家級技術中心在全國汽車行業排名第七。
憑借汽車、摩托車“雙線發力”,從2007年開始力帆連續12年入選“中國企業500強”,2009年被中國品牌研究院評定為100張“國家名片”名單之一。
在汽車的銷路上,尹明善再一次將目光瞄準國外。
尹明善認為,國內市場雖然銷量增長很快,但因為有合資品牌壓著自主品牌,所以自主品牌就只能依靠耐心慢慢發展,切忌急躁。而出口之后,力帆汽車在其他國家市場也是進口車了,出口的利潤率比國內還要高。
正因為有這樣的前瞻性戰略意識,在短短七年時間內,力帆汽車征服了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,在部分區域市場甚至占據了自主品牌汽車出口80%以上的份額。當國內其他自主品牌車企發展受阻時,力帆汽車在出口上的優異表現,讓其依然保持著遠領先于我國汽車市場大盤的銷量增長率。
2010年11月25日,力帆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,成為中國首家上市A股的民營乘用車企業。
彼時的尹明善已經72歲。不過,他依然每天開著第一代的“力帆520”上下班。
第四次創業:
70歲進軍新能源
2008年,尹明善并沒有停下腳步,他又在思考力帆的下一個發展方向。這一次,他將目光轉到了新能源上。隨著國家和社會對生態環保的重視程度逐步提升,汽車產業“綠色發展”成為行業共識,新能源汽車便是轉型的突破口。在傳統汽車廠商紛紛試水、數百家造車“新勢力”強勢加入的情形下,力帆自然也不甘人后。2006年力帆剛生產出的第一款車型不久,就投入到新能源汽車的研發中,從新材料、新工藝到關鍵零部件、整車集成全面發力。
2008年,力帆聯手中科院成立“中科力帆”,專門從事電動汽車整車及其零部件研發、生產和銷售。
2010年,推出新能源汽車“力帆620”,以警務車的身份亮相上海世博會。
2012年力帆電動車LF7002CEV,又以續航里程200公里、免充電樁的方式,率先殺進北京市場。
2015年6月,力帆發布“i.BLUE1.0”新能源戰略,以“新藍產品”“深藍能源”“泛藍生活”和“蔚藍金融”四大核心規劃,將互聯網+、智能汽車、能源互聯網整合起來,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業運營的全新模式,將汽車制造、能源營運、用車服務有效的融為一體。
在今年8月舉辦的首屆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上,力帆新能源汽車智慧出行體驗館便向大眾展示了更高能效、更低排放、更智能化的智能制造藍圖。
未來,力帆將以制造為核心,打造兩個全新的品牌,孵化四個汽車后市場服務公司。具體而言即打造面向中低端、中高端兩個全新的品牌,通過不同的品牌定位來滿足不同的消費群體,并計劃于2019年推出首款智能新能源汽車;孵化四個汽車后市場服務公司,為產品做全方位支撐,一是以盼達用車為主的出行服務、二是以移峰能源為載體的能源供給服務、三是涵蓋用戶從購車到車輛報廢全渠道的服務品牌、四是汽車金融服務公司。最終形成出行產品服務、能源供給服務、售后服務再到汽車金融服務的體系,以此來支撐公司從整個制造到銷售到服務的鏈條,實現智能汽車以及智慧出行服務的終極目標。
由于電池、充電等原因,目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還遠沒有普及。那么造出的車賣給誰?
在商機的把握上,尹明善的眼光永遠都比同行看得更遠。他認為,隨著人工智能、共享經濟、智能汽車興起,共享經濟是新能源汽車邁向實用化的試驗田。
2015年,力帆集團創新推出了“盼達用車”這一新能源共享汽車平臺。因為找準了市場的脈向,盼達用車發展迅速。截止今年9月,盼達用車已在重慶、杭州、成都、南京、廣州、武漢等城市投放20000多輛運營車輛,注冊用戶數超過400萬,出行總人次超過7500萬人次,經營規模和質效均位居全國前三強。
今年5月,力帆聯合百度公司推出首批搭載無人駕駛技術的盼達用車,在全球率先實現了無人駕駛技術的商業化應用。
2017年,離80歲還有一個月的時間,尹明善宣布退休,將接力棒交給了力帆的繼任者,停下了他堅持了近40年的創業歷程。
回首往事,他以強烈的危機意識、創新意識、開放意識,善于把握發展大勢、搶抓發展機遇,創造了別人難以復制的傳奇經歷,但他卻把這一切歸功于改革開放。“我們跟國家一樣,在浩浩蕩蕩的長河中,國家艱難,企業就艱難;國家順暢,企業就順暢。”2018年8月,退休后的尹明善面對記者,發出了這樣的感慨。
寧可他人負力帆,不可力帆負他人。
國內賺錢,市場好漢;海外獲利,民族英雄。
英雄本無種,創新論成敗;富貴豈有根,質量定興衰。
老板厚道,員工地道,和諧企業,生財有道。
民族工業到了最危險的時刻,力帆人被迫發出最后的吼聲:創新!創新!創新!
積谷防饑,養兒防老;百年力帆,共同打造。
拼價格茍且偷生,拼質量共同富裕。
大浪淘沙,是沙自流,是金自存。
遍地是豐田,到處雅馬哈,問問力帆人,要我們干啥?
你為力帆添磚加瓦,力帆為你遮風避雨。
市場競爭最后是文化競爭。
進門提醒:強者生存。
力帆三件寶:創新、出口、信譽好。
獲利路有三,壟斷我無權,投機我沒膽,創新求發展。
質量硬扎,大家都發。勉強要得,人人洗白。
力帆不創名牌,摩托一堆廢鐵。
力帆的死敵是不爭氣的力帆。
誰砸力帆的牌子,力帆就砸誰的飯碗。
今天工作不努力,明天努力找工作。
不抓品種,一窮二白;不抓質量,天誅地滅。質量就是飯碗,用戶才是老板。
不苦不累,不是力帆人;不樂不富,誰做力帆人?
壩不夯實,萬人遭殃;廠不管嚴,千人下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