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慶日報消息,包括重慶在內,全國汽車產業碰到了“天花板”。
2018年,全國汽車銷量出現28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,整個行業下滑2.76%。對重慶來說,這一數據的沖擊力不容小覷——因為在重慶的工業“總盤子”里,汽車制造業與電子制造業占據了半壁江山。
然而,與之形成強烈“反差”、讓人更感覺形勢嚴峻的是:2018年,重慶工業經濟的“6+1”支柱行業(電子制造、材料、化醫、裝備制造、消費品、能源、汽車)中,僅有汽車制造業出現大幅下滑,下降了17.3%。
重慶汽車產業到底是怎么了?
3月1日-3月9日,重慶日報記者對重慶車企進行了采訪。這些企業坦承,重慶汽車產業在經過一輪高速發展后,目前確實遇到了一些難題:既有行業增速放慢的宏觀大勢,也有產品結構不足的微觀短板;既有智能化、新能源帶來的技術革命,也有對新技術掌握不足的瞻前顧后;既有競爭對手的迅速崛起,也有自身品牌影響力的不足。
為此,今年1月,重慶出臺《關于加快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》提出:到2020年,重慶汽車產業轉型升級要初見成效,年產汽車超過300萬輛,其中新能源汽車超過20萬輛、智能網聯汽車超過80萬輛,實現產值超過5400億元。
這是重慶在政府層面對汽車產業未來發展的“指導意見”。而各個車企有各自的實際情況,碰到的難題也不盡相同,所以,其著力點也不盡相同——有的強調“國產品牌總體向上”,有的談的是精良制造,有的則希望通過深耕數據、優化管理突圍……
重慶整個汽車行業“換擋”、轉型、升級卻是必須的。因為它們要打的,是一場不能輸的大仗。
2019年乃至未來若干年,重慶汽車企業打算怎么干?
重慶日報:一方面,有數據顯示,中國汽車行業產能過剩。但另一方面,不少互聯網企業攜技術和資本,又涌入這個行業。對此,你如何看待?力帆有什么計劃?
力帆實業(集團)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馬可:
再造全新的汽車生態圈
我們首先要直面力帆在汽車產業存在的問題:首先是產品上,品種追求大而全,但缺少爆款;其次是在品牌戰略上將汽車和摩托車混在一起;另外在發展過程中,有的項目戰略構想過大,而忽視了自身承載力。
力帆存在的問題,其實是很多傳統制造企業共同的問題。目前汽車產業,無論是智能化的功能切換,還是互聯網的技術升級,以及營銷模式、服務模式都在發生深刻變化,而力帆正在做的,就是如何切入這一全新領域。
力帆內部正在推進“關停并轉”,集結資源全力推進新的汽車計劃:一是打造全新的新一代智能化新能源車,另外就是做一個針對所有乘用車品牌的汽車后服務平臺。
不管是新能源車,還是后服務體系,力帆汽車上上下下均認為,最核心的都是對數據的采集、加工和運用。比如在駕駛過程中,踩剎車、油門等駕駛行為,以及溫度、轉向等物理狀態,都會產生大量數據。這些采集的實時數據,是保險公司、維修商、配件商等所需要的。
我們認為,未來造車不一定賺錢,但汽車的“信息化”一定是賺錢的。
因此力帆汽車的未來一是“看得見”的汽車,一是“看不見”的大數據。這種格局有點像蘋果手機和IOS系統,我們希望能夠再造一個全新的汽車生態系統。
從去年開始,力帆加強了與互聯網企業、軟件企業的合作。除了與北京車和家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,后續還會有一系列動作,目的都是增強我們的數據加工、落地能力,為傳統的制造企業賦能。
根據進度,力帆汽車將在今年年底發布全新的服務品牌,而在明年年底,將推出全新智能汽車品牌。我們對其年銷量的初期規劃是3萬臺,這一定是一個小而美的產業平臺。